目前分類:《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,我們在談些什麼》 (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中國時報 ⊙8月策展人/尉任之(作家)

你是這樣的讀者嗎?眼淚流得越多,垃圾桶的衛生紙堆得越高,就覺得這篇小說的價值比較高?還是你喜歡讓你發噱的小說?笑到揪心,在安靜的咖啡館噗哧一聲,讓周圍的人都把你當成異類?

我就是這樣一個讀者,而最近讓我笑到滴淚的,是一位你可能聽都沒聽過的小說家納森.英格蘭德的短篇小說集《當我們談論《安妮日記》時,我們在談些什麼》。

在屠殺滅族陰影下掙扎求生

這本小說其實差點從我手中溜過。當我看到冗長的書名時,以為又是一本關於猶太大屠殺的分析論文。我沒有對死者不敬的意思,但如果不巧你在阿姆斯特丹造訪過「安妮.法蘭克之家」,或在波蘭旅行時去過奧許維茲,你若看過觀光客邊喝可樂邊逛煤氣室或在絞刑架前扮鬼臉,就會理解這些屬於歷史悲劇的景點已徹底觀光化,而《安妮日記》(皇冠)及其周邊商品也已量化成跟《白雪公主》差不多的傷心童話了。

《當我們談論《安妮日記》時》跟安妮.法蘭克其實沒有直接關係,或者應該說,英格蘭德這本短篇小說集是猶太大屠殺倖存者和他們下一代的寫照,安妮則以20世紀猶太人受難的象徵出現其中。

滅族的陰影籠罩當代的猶太族群,《當我們談論《安妮日記》時》書中這些移民美國或回到「誓約之地」以色列屯墾的猶太人,無論是試著重新生活或用力擁抱極端嚴格的猶太教義,都無法踏出滅族陰影。他們在屠殺中失去大部分家人,也可能像〈送年輕寡婦的免費水果〉中的譚德勒教授,必須透過極端不堪的方式存活下來。這些來自中歐與東歐的「阿什肯納茲猶太人」(Ashkenazi)跟北非的「塞法迪猶太人」(Sephardi)不太一樣,阿什肯納茲遵守正統的戒律與法典,講從德語變形而來的意第緒文,文化上也較具優越感(像小說家卡夫卡、以薩.辛格,或心理學家佛洛伊德),再加上集中營的共同經歷吻合「殉教」的意義,因而瞧不起與阿拉伯人共存、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塞法迪。

自騷動焦慮中衍成自我嘲諷

吃潔食(kosher)、過安息日的倖存者也將無法走出的陰影投遞給下一代。弔詭的是,由於生活上的需求(潔食、猶太教堂)及心理上「群居」的安全感,猶太族群總是目標鮮明,這也是當年納粹能將他們一網打盡的原因。也因此,除了教義賦予他們的悔罪感(像〈偷窺秀〉中描寫的性別與道德困惑),災難再次來臨時要如何逃脫,也成為猶太心靈不斷騷動的焦慮。在〈我們如何替布蘭姆一家復仇〉中,英格蘭德自嘲地寫著:「你們知道哪個國家沒有反猶分子嗎?╴╴在沒有猶太人的國度。」又說:「在被追趕了兩千年後,我們體內早已沒了狩獵的細胞。」

不要誤會,這本小說有嚴肅的背景,但它本身並不嚴肅。1970年出生於美國長島猶太社群、現居布魯克林的英格蘭德,是有點紐約知識分子的菁英味,他讓你想起喋喋不休的伍迪.艾倫或柯恩兄弟(都是猶太裔)的神經喜劇,但別忘了,這些電影之所以讓我們會心一笑,都是因為作者對自己毫不保留的剖析與嘲諷。

難忘的烙痕與小說家的挑戰

〈當我們談論《安妮日記》時,我們在談些什麼〉也是這本小說集的第一個短篇,看來嚴肅高調的題目其實是作者的寫作策略,兩對中年猶太夫妻,仍居美國佛羅里達的一對保有自由主義傾向,回聖城耶路撒冷定居的另一對,不但尊崇猶太教哈西德派教義生了一堆小孩,連原來的名字馬克、蘿倫都改成猶太傳統的耶如罕跟修夏娜。兩對原本是老朋友的夫妻從一開始的唇槍舌戰,到徹底解放,卻因一個名為「安妮.法蘭克」的遊戲勾起集體的夢魘。其對話的精采莞爾及急轉直下的結局,在另一個短篇〈日落營地〉中變本加厲,受害與加害者身分對調,上演了比黑色幽默更黑色的「集體狩獵」。倖存者無法遺忘傷痕的烙印,就像被野放的老烏龜永遠會爬回原來的棲息地。

「就像大象,」英格蘭德說:「烏龜的記憶力就是這麼好。」

「人一定要對自己的故事忠誠到底。就像說謊者非得做出同樣的承諾不可,只是寫故事的是堅守真理。」在〈讀者〉中,英格蘭德不無感嘆地夫子自況。堅守真理或許是小說家奉行的圭臬,但小說家最大的挑戰,卻是在忠於自己的同時,如何佈下讓讀者步步深陷的美麗陷阱。短篇小說更加困難,既要把故事說得簡練而意味無窮,沒有一點慧黠的小聰明,便無法抓住與讀者心領神會的一瞬之光。

從這點來說,英格蘭德的確是值得我們期待的說故事高手。

 

原文出處:中時電子報《開卷》烏龜的記憶就是這麼好

開卷PDF下載連結

perip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誰會藏匿我? 猶太遊戲考驗人性

中國時報 林欣誼/台北報導 2013年08月19日 04:10B16A00_P_02_02    


「萬一發生第二次猶太大屠殺的話,誰會願意藏匿我?」這個殘酷的問題,是美國猶太作家英格蘭德(Nathan Englander)從小與姊姊不斷反覆玩的「遊戲」。他的最新小說集《當我們談論「安妮日記」時,我們在談些什麼》中,向已故作家卡佛致敬,也結合卡佛小說的設定,寫猶太人的生存情境。

現年43歲的英格蘭德,2012年就是以這部作品,摘下短篇小說最高榮譽的歐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,他是美國備受矚目的中生代作家,尤以短篇小說見長,這部新作中文版剛在台灣發行。

英格蘭德出生於耶路撒冷,幼時移居美國,現居紐約布魯克林。新作收錄8篇作品,場景從美國橫跨到耶路撒冷,書中描寫猶太人群像,雖觸及大屠殺歷史,但以幽默取代沉重,文風精準簡潔。

perip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