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海邊的卡夫卡?城堡的卡夫卡?不,只有你能決定你的卡夫卡!
文/Anderson

卡夫卡?大家都說「卡夫卡寫的是現代人的孤獨、絕望與困境。」,聽起來好憂鬱、好有窒息感,再加上「經典」的壓力……,每個人的待讀清單與書架角落,一定都有本卡夫卡,只是不知道何時才會正式認識。

都說卡夫卡的作品流傳下來是傳奇。生前出版的作品極少,好友馬克斯.布羅德(Max Brod)不顧卡夫卡的遺願,未將其手稿銷毀反而公諸於世。充滿傳奇色彩,又增加了真品的稀有性與神祕性。……讀過卡夫卡的,想來沒有人能抗拒這次出版的《審判》,其之號稱「德文原始手稿重建本+未完成遺稿首見繁體中文翻譯」,還有附隨的伴手禮:布魯諾.舒茲之《審判》波蘭文版跋(波蘭文直譯)+卡夫卡的布拉格地圖。……未免也豪華過頭了!

而假如你只讀過卡夫卡的短篇,或還沒真正讀過,那麼,必須告訴你的第一件事是,卡夫卡,更尤其《審判》,非但與我們可能想像和懼怕的「沈悶」八竿子打不著,這書裡的氣氛,根本更接近於被害妄想症、過動兒、自我戲劇化……那種「完全靜不下來嘛!」的調調。

大家都知道,這書講的是「有個K,早晨醒來發現自己莫名其妙被說有罪,整本書就是他在想辦法脫離這個『誤會』。」,可是我們多半不曉得,其實書中幾乎不真的出現有「K被逮捕、審判、處罰」的段落,甚至可以說,第一天早晨之後,幾乎就不太有什麼這件事的消息了。

《審判》中最迷人也神秘的,莫過於看著那位K,不斷地退一步反思自己的反應,而不是處境。例如:「我不知道有這種法律。」K說。「這對你來說更糟。」那個守衛說。「這法律大概只存在於你們的腦袋裡。」K說,然後他想設法潛入守衛的思想中,朝著對他有利的方向改變其思想,把他們的思想扭轉成對他有利,或是讓自己習慣他們的思想。……你不曾在別的地方看過有人被自己腦袋裡的東西整得這麼慘!

讀著、讀著,越來越覺得,《審判》裡那個法律、法庭、處罰或「審判」,所帶來的重大幽閉感,並非從什麼高高在上的政府而來,而是由K的「反應過度」透露出來的。《審判》中K的焦躁、神經質、強迫症,甚至有點自我感覺良好或想太多,然後還有那些常常突兀、不合時宜的滔滔不絕……,讀這本書,有太多「嘆為觀止」的時刻,拍案叫絕地感到「這太扯了吧!」,卻看到那位K,繼續用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。

為什麼很多人會說卡夫卡就是K呢?讀《審判》過程中,心中常會浮現這個疑惑。當然,卡夫卡心靈某個部分確實可能是K那樣隨時有著生存焦慮和自我戲劇化,可是,我們更會發現,作者不無虐待狂樂趣地把(簡直是有點太不懂人情世故)的K,放在如狼似虎的法律迷宮,全書最重要的啟發,恰恰來自於這兩造性質之天差地遠,而卡夫卡自己明明是很清楚狀況的!

嗯,總之,先別再讀別人談的卡夫卡啦!不要再站得遠遠地感覺到「仰之彌高」,不敢近即。親自來讀一回《審判》,你的看法一定跟所有人都不一樣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rip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